40歲的姜小姐,近一年來,她的臉部不只出現紅斑和脫屑,即使加強保濕和使用藥膏,鼻翼、臉頰處的症狀卻持續惡化,原以為是單純的過敏反應,但在皮膚科醫師的診斷下,發現真正的元凶竟是皮膚上的蠕形蟎蟲。
生活習慣不良 導致肌膚屏障遭到破壞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皮膚科吳家華醫師說明,姜小姐因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導致作息紊亂,加上反覆使用類固醇藥膏,最終破壞了皮膚屏障,造成蠕形蟎蟲失控增生,經顯微鏡檢查發現其臉部皮膚泛紅處的蠕形蟎蟲密度明顯增加。透過使用抗蠕形蟎蟲藥物治療,並調整生活作息與改善清潔護膚習慣,成功控制蟎蟲數量,使皮膚狀況逐漸恢復平衡。
蟎蟲過度繁殖 常見這些症狀
蠕形蟎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經由人際接觸傳播。這種微生物主要寄生在人體皮膚的毛囊及皮脂腺中,特別是臉部和頭部區域。在正常情況下,蠕形蟎蟲會與皮膚維持平衡,然而,當皮膚環境改變、清潔保養不當、免疫力下降,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導致蟎蟲過度繁殖。
吳家華指出,常見症狀包括毛孔粗大、皮膚粗糙脫屑、紅斑、丘疹、膿皰,以及皮膚敏感等,部分患者還會感受到搔癢和灼熱感。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是「毛孔性糠疹」,使皮膚呈現砂紙或橘皮般的粗糙質地。這些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的毛囊炎或濕疹,若貿然使用成藥治療,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
預防蠕形蟎蟲 改善生活習慣為上策
對於蠕形蟎蟲的預防,吳家華建議,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壓力;注意飲食均衡以提升免疫力;採用正確的臉部清潔方式,避免過度清潔;定期更換寢具並保持環境衛生;同時避免過度使用化妝品,給予皮膚適當休息。
此外,若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透過專業的顯微鏡檢查確診,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症狀持續惡化影響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