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歲上班族張小姐,自青春期起長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皮膚紅腫乾裂,夜裡癢得無法入睡,甚至避免社交。在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蔡雅竹醫師治療與指導下,她建立固定護膚習慣、改善作息並調整飲食,症狀逐漸獲得控制,睡眠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也重新找回社交自信。
異位性皮膚炎85%在5歲前發病 台灣盛行率逾1%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病程反覆且長期存在,不僅帶來皮膚不適,也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蔡雅竹主任指出,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1.28%,多數患者在孩童時期就出現症狀,其中85%發病於5歲之前。部分病友隨著年齡增長仍持續受困,甚至可能引發心理困擾。
新舊治療並進 病程控制更完善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七成可於 7~8 歲後痊癒,但若症狀持續,應及早診斷與治療,以減少對生活與心理的影響。傳統治療以外用類固醇藥膏為主,但長期或不當使用恐導致皮膚變薄、色素沉著。近年醫療進展引入小分子口服藥物(JAK 抑制劑)與生物製劑,可為中重度患者提供更佳療效與耐受性,改善控制不佳的病況。
蔡雅竹主任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需醫療與生活管理並行。患者應持續使用低刺激保濕乳液,保持室內通風與清潔,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同時應避免兩件事,包括長時間熱水淋浴,以及降低塵蟎與花粉暴露,有助免疫調節並減少復發。
破除偏見 建立病友支持與社會理解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因皮膚外觀受挫,影響自信與社交互動。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非衛生不良所致,而是一種需長期管理的慢性病。唯有醫療介入、患者自我努力及社會支持三方合作,才能幫助病友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