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也是胖!醫提醒:恐影響成長與健康 教6大招改善

應及早檢視孩子的生活習慣,從飲食、運動與睡眠三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在健康中成長,在自信中茁壯。

應及早檢視孩子的生活習慣,從飲食、運動與睡眠三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在健康中成長,在自信中茁壯。

依據國健署統計,臺灣每三名學童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及長時間使用3C,是造成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主因。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林函怡醫師指出,「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早已過時。兒童期肥胖不僅影響眼前健康,更可能延續至成年,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症候群風險。

肥胖增胰島素阻抗 六招改善助兒童體重控制

林函怡醫師說明,肥胖會提升胰島素阻抗,導致糖尿病;脂肪過度堆積,恐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嚴重時甚至演變為肝硬化。此外,也會影響心理,部分兒童可能因外型焦慮、自尊心低落而出現憂鬱,進而影響學習與社交。

林函怡醫師提醒,改善生活型態是控制體重最關鍵的一步,並提供六項建議:

  1. 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少吃零食與油炸品。
  2. 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
  3. 全家共餐、細嚼慢嚥:放慢用餐速度,建立良好飲食行為。
  4. 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快走、跳繩、球類運動等。
  5. 限制3C使用:每日不超過2小時,避免久坐。
  6. 充足睡眠:建立規律作息,降低肥胖風險。

青少年藥物治療新進展 仍須專業評估

近年國際針對青少年肥胖治療已有進展。2022年,美國FDA核准GLP-1類藥物「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應用於12歲以上、符合診斷標準的青少年。此藥可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並抑制食慾。研究顯示,連續使用68週後,青少年BMI平均下降逾16%。

不過,林函怡醫師強調,藥物僅為輔助,可能伴隨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必須在醫療團隊評估下進行,且應建立於飲食與運動基礎上,效果才會明顯。

家長應及早關注 協助孩子健康成長

肥胖影響的不只是外型,更牽動長期健康與心理發展。新竹臺大分院提醒,應及早檢視孩子的生活習慣,從飲食、運動與睡眠三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在健康中成長,在自信中茁壯。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