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獲健保給付!肺癌學會:樂觀其成引領治療與時俱進

PD-L1抑制劑已被國際權威治療指引NCCN等,列為最高證據等級之推薦用藥,剛結束的台灣肺癌學會夏季學術高峰會中,也有免疫治療的相關討論。

PD-L1抑制劑已被國際權威治療指引NCCN等,列為最高證據等級之推薦用藥,剛結束的台灣肺癌學會夏季學術高峰會中,也有免疫治療的相關討論。

「肺癌治療在過去5年可說是發展大躍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暨內視鏡科主任與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醫師語帶興奮地表示,「肺癌治療從最早僅有化療,到發展出多種標靶藥物,後來又出現免疫治療等等,有非常大的進展。雖然如此,近年來政府政策端與時俱進、接軌國際,逐步給付各項新的治療,對於醫師與病患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進展!」

2025年6月起,健保開放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的三合一療法,於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給付,這也可以視為健保接軌國際趨勢的另一項重大躍進。同時,台灣肺癌學會於7月初剛舉行的夏季學術高峰會,會中也有許多先驅醫療的亮點議題。

台灣非小細胞肺癌比例增 具基因變異VS無基因變異用藥策略大不同

「依目前全台各醫學中心的統計數據觀察,隨著2022年國健署推動肺癌成為第五癌篩檢後,確診肺癌者有顯著增加,特別是第一期肺癌,但實際上,第四期肺癌,也就是轉移性肺癌的人數並沒有實質減少!」柯皓文主任分析,「小細胞肺癌與抽菸有關,肺癌中,小細胞肺癌的比例,也因推動戒菸有成而持續減少,因此臨床上面對的非小細胞肺癌比例持續增加,這其中又以肺腺癌為最大宗。」

在肺癌已邁入個人化治療的現今,確診後進行基因檢測,確認有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已成為標準流程。「非小細胞肺癌以EGFR突變最多,約占5成5至6成,加上其他如ALK、MET、ROS1與RET等等,有近7成患者可使用對應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剩下3成多的患者,過往治療選擇較侷限,直到免疫治療出現後,才讓這群患者預後明顯得到提升。」

PD-L1抑制劑喚醒免疫T細胞 三合一:免疫+抗血管新生標靶+化療獲健保給付

柯皓文主任形容,免疫治療所運用的機轉,是打斷抑制PD-1與PD-L1結合,從而活化喚醒T細胞。T細胞上的PD-1與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時,T細胞就會「睡著」,停止攻擊癌細胞。PD-L1抑制劑的治療,便是利用抑制打斷兩者間的結合,喚醒T細胞,重新擊殺癌細胞,來達到抗癌的效果。

針對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在大型試驗中也發現,若PD-L1抑制劑再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可以更有效控制腫瘤。「試驗首度發表與後續長期追蹤的結果皆顯示,三合一組合可降低疾病惡化機率,減少死亡風險。」柯主任說明,「這個三合一組合自費其實不便宜,但今年6月,健保已經開放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的給付!過往PD-L1抑制劑給付範圍小且限制多,現在終於接軌國際趨勢大幅開放,即使PD-L1無表現者也可以申請。」

台灣肺癌學會夏季高峰會精彩落幕 持續帶動我國肺癌研究前行

「以往要檢附PD-L1檢測報告,難免在用藥時機上會有些延遲,現在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只要不具有EGFR/ALK/ROS-1腫瘤基因異常就有機會申請。」身兼台灣肺癌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委的柯皓文醫師進一步說明,「PD-L1抑制劑早已被國際權威治療指引NCCN等,列為最高證據等級之推薦用藥,據我所知,醫師們都樂觀其成可再提升我國的治療成績,剛結束的夏季學術高峰會中,也有免疫治療的相關討論。」

台灣肺癌學會的夏季高峰會已行之有年,是我國肺癌學術論壇的重頭戲,每年都精心安排多樣性的先驅議題。「除了抗體藥物複合體(簡稱ADC)、雙特異性抗體等最新藥物發展外,今年我們特別邀請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主持人,中研院鄔哲源博士,針對台灣精準醫療計畫,進行專題演講介紹,同時,也邀請到韓國肺癌學會理事長,Jin-Hyoung Kang教授,分享免疫治療的相關經驗。」柯醫師笑著說,兩天的議程確實是很「硬」,但透過多元內容,專家間彼此交換經驗,相互學習,相信能帶動台灣肺癌治療與研究的持續進步。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