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春遊被蛇咬傷? 急診醫授「保命法則」

台灣常見的六大毒蛇咬傷中毒,依其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三類。

台灣常見的六大毒蛇咬傷中毒,依其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三類。

即將迎來清明兒童連假,不少民眾會前往山區掃墓,或是利用假期外出郊遊踏青、野宿露營。而3、4月氣溫回升又逢清明春雨,正是蛇類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時期,從事野外活動時,須慎防毒蛇咬傷。

毒蛇咬傷中毒 依毒性分3類

台灣常見的六大毒蛇咬傷中毒,依其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三類。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林柏蓁醫師說明,出血性毒蛇咬傷,如: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輕則咬傷處瘀血、腫脹、起水泡或血泡,重則引發肌肉組織壞死、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腔室症候群等致命併發症。

而神經性毒蛇咬傷,如:雨傘節、眼鏡蛇,輕則造成噁心、嘔吐、腹瀉及肢體麻木感等症狀,甚而引發眼瞼下垂、複視、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流涎等全身肌肉麻痺癱瘓症狀,嚴重恐致意識不清昏迷、呼吸衰竭,進而死亡;至於混合性毒蛇咬傷,如:鎖鍊蛇,則兼具出血性及神經性毒性。 

認清蛇特徵 有利對症下藥

毒蛇咬傷症狀嚴重程度會因毒性強度,注入人體毒液量及咬傷部位不同而有差異。

林柏蓁醫師指出,不同毒蛇各有其專屬血清,可治療這些不慎被咬傷的患者,減緩傷害,大幅降低過去須手術清創、截肢、併發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因此,若不慎被蛇咬傷時須保持鎮定,認清蛇的特徵(外型、顏色、花紋),最好用手機拍照,有利醫師識別蛇種,對症下藥。

第一時間緊急處置 這些重點要注意

除了牢記蛇的外觀外,林柏蓁醫師說,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置也相當重要,包括:預先脫下手錶、戒指等束縛物,以防肢體腫脹後壓迫造成壞死;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避免跑動,過多的動作會促進循環加速蛇毒擴散;同時,盡可能保持患肢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回流心臟。

錯誤處置方式 恐加劇病情

林柏蓁醫師強調,被蛇咬傷處理方式有別於一般傷口,錯誤的處置不只沒有幫助,甚至可能加劇病情,如:冰敷、使用止血帶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增加肢體缺血風險;抬高患肢則會加速毒液擴散回流心臟。

此外,切開傷口、用嘴吸出毒液、塗抹尿液、喝酒止痛等,都是常見的錯誤觀念。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