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補眠可能傷健康?醫:固定作息才能維護身心健康

許多人因平日工作疲憊、睡眠不足,假日選擇晚睡晚起以「補眠」。然而,這種作法可能打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反而增加健康風險。

許多人因平日工作疲憊、睡眠不足,假日選擇晚睡晚起以「補眠」。然而,這種作法可能打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反而增加健康風險。

無論平日或假日,維持穩定的作息對身心健康都有顯著益處。許多人因平日工作疲憊、睡眠不足,假日選擇晚睡晚起以「補眠」。然而,耳鼻喉科、功能醫學醫師許嘉珊表示,這種作法可能打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反而增加健康風險。晝夜節律由大腦的視交叉上核負責調控,與光線變化密切相關,決定了我們對白天與夜晚的感知與身體運作模式。

生理時鐘混亂 將全面影響身體健康 

許嘉珊醫師指出,晝夜節律(規律的日夜作息)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還有調節體溫、荷爾蒙分泌(如皮質醇與褪黑激素)等重要功能。一旦失調,可能導致睡眠障礙、情緒不穩、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與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甚至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腸道菌相失衡與免疫功能下降,也與作息混亂有關,可見維護穩定的生理時鐘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白天盡快接觸自然光 以同步生理時鐘

起床後應盡快接觸日光,最好在一小時內完成。許嘉珊醫師提到,日光是最有效的「同步訊號」,能抑制褪黑激素、促進清醒並提升精神狀態。即便是陰天,戶外光線仍可發揮作用,建議每天安排室外活動,讓生理節律與環境同步,進而改善睡眠品質與情緒。

維持規律睡眠時間 避免時差效應

每天應維持固定的入睡與起床時間,假日也不宜與平日差距過大。若睡眠時間變化過大,身體需頻繁調整生理節律,形同反覆經歷時差反應,長期可能引發代謝異常與慢性疲勞。許嘉珊醫師建議,每日睡眠與起床時間的差異不超過一小時,以保持穩定的內在時鐘。

降低夜間光線干擾 以促進睡眠

許嘉珊醫師提醒,夜間應減少藍光暴露,包括手機、電視與平板等螢幕裝置。睡前1至2小時可調暗燈光,並改用暖色系光源,如黃光或紅光,減少對褪黑激素分泌的抑制。睡眠環境應保持全黑,可使用遮光窗簾,以提高深層睡眠比例與整體休息品質。

作息與壓力荷爾蒙 影響皮質醇分泌節奏

不規律的作息與晚睡習慣,會影響皮質醇分泌節奏,導致早晨精神不振、白天疲倦、夜晚反而清醒的惡性循環。許嘉珊醫師表示,長期下來不僅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對情緒穩定與免疫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規律的生活步調對荷爾蒙平衡極為關鍵。

腸道菌相也受晝夜節律影響 作息規律減少肥胖風險

腸道菌群也存在晝夜節律,規律的進食時間與充足睡眠可維持菌相平衡,減少消化不適與肥胖風險。許嘉珊醫師認為,每日應固定用餐時間,晚餐應提早結束,避免宵夜,以減少腸胃負擔並促進夜間修復功能。

養成穩定生活節奏 維護長期健康

許嘉珊醫師呼籲,依循固定節奏安排生活,是預防慢性疾病、維持情緒穩定與促進新陳代謝的重要基礎。從白天曬太陽、規律睡眠、減少夜間光害,到固定用餐時間,這些日常細節共同構築了健康的晝夜節律,使身體各系統協調運作,為長期健康打下穩固基礎。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