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衛生局28日公布食品中真菌毒素稽查抽驗結果,30件產品中有3件花生製品黃麴毒素含量超標,其中包括知名的「新竹福源花生醬」。後續多批產品皆驗出黃麴毒素不合格,新竹市衛生局要求下架回收,並暫停生產。業者透過聲明表示,已配合回收問題產品,並第一時間啟動內部回溯作業,初步研判污染來源可能與供應商原料花生品質異常有關。
黃麴毒素超標原因待釐清!不只花生 這3類食材也易遭真菌汙染
福源食品有限公司28日發布聲明,推測黃麴毒素的產生與高溫高濕的環境有關。黃麴黴菌適合在25至35°C、濕度超過70%的環境繁殖,若採收後未立即乾燥、儲存地潮濕,花生就容易長黴;花生若在採收或運送過程中損傷,黴菌也容易入侵到被撞裂、壓碎、蟲咬的花生殼或果仁。本次黃麴毒素超標的原因,是因為保存時間太長或保存方式不當,目前仍在釐清中,同時也將強化原料驗收與品管機制,確保消費者權益。
台北市衛生局也提醒,除了花生及花生粉、花生醬等製品,五穀雜糧、堅果類、果乾類等食材也容易受真菌毒素汙染。消費者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廠商,購買時確認包裝完整、無損毀及發黴。食材開封後要盡早吃完,可保存在乾燥陰涼環境或冰箱低溫保存,降低黴菌滋生的可能。
黃麴毒素B1為1級致癌物!食物發霉馬上丟 別切掉繼續吃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曾提醒,花生、玉米、堅果與穀物等農作物,在田間或收穫後受黴菌侵襲,就可能自然產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主要來自於黃麴黴菌與寄生麴黴菌,對人類及動物具肝毒性、免疫抑制性、致突變性及致癌性。自然界中至少存在14種黃麴毒素,其中毒性較強的有黃麴毒素B1、B2、G1及G2等,統稱總黃麴毒素,而B1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1級致癌物。
黃麴毒素耐高溫,需加熱至280°C以上才可能被消滅,若食材保存不當導致黃麴毒素產生,靠一般烹煮方式或加工製程難以去除,氣味與外觀也不容易辨識。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呼籲,民眾若發現食物發霉應馬上丟棄,其他沒發霉的部分即便外觀看起來正常,但菌絲可能已在食物內生長,因此千萬不要把發霉處切掉後又繼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