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蔡先生,在55歲那年透過全身健檢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為6 ng/mL,略高於正常值4 ng/mL,但朋友一句「這個指數發炎也會高」而不以為意,未進一步檢查、追蹤。4年後,他感覺坐下時睪丸「緊緊的」,再次就醫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還擴散至肝、肺,PSA指數飆至176 ng/mL。後續進行電療、荷爾蒙針劑治療,病情獲穩定控制。
去(2024)年3月蔡先生發覺身體欠佳,檢查發現PSA數值回升,改用化療卻出現失眠、頭痛、背痛等嚴重不適。後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黃玉儀主任為他安排PSMA影像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骨骼,立即啟動「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鎦-177治療」,至今已歷經4次治療。現在,蔡先生的PSA指數重回標準範圍,可以接送孫子上下學,參加高爾夫球賽還拿下團體冠軍。
攝護腺癌確診3成為晚期 泌尿科醫學會籲男性勿諱疾忌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表示,目前有近3成的攝護腺癌在確診時已是晚期,加上第三期病患,晚期患者占比超過一半。他也提醒男性朋友,身體出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應積極關心自己的健康,等到被太太或兒女「押來」就醫可能為時已晚。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吳俊德院長進一步說明,從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來看,攝護腺癌位居第三,前兩名的大腸癌、肺癌發生率都在下降,攝護腺癌卻逐年提升。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至75歲高齡男性族群,由於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被發現。
患者對1藥產生抗藥性 成「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多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五年存活率近9成。吳俊德院長表示,晚期則以荷爾蒙藥物治療為主,降低體內雄性素(睪固酮)濃度、抑制癌細胞生長,即使發生轉移五年存活率也將近5成。不過,當患者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即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五年存活率降至15%。
目前國內外均已將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以及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藥物納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指引,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吳俊德院長指出,當原先使用的藥物對患者無效時,醫師通常會嘗試其他機轉的藥物,具體治療選擇則視患者狀況而定。
醫說明「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可避開正常組織 但要注意這點
PSA可評估攝護腺的發炎情況,包含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或感染等風險,但無法判斷腫瘤的位置與轉移程度。黃玉儀主任表示,近年研究發現,超過8成的攝護腺癌細胞都有攝護腺特異膜抗原(PSMA)抗原。她說明,PSMA存在於癌細胞膜蛋白上,惡性程度越高、表現量越高,透過正子掃描等檢查可確認病灶是否為PSMA陽性;若為陽性,可考慮進行「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治療」。
黃主任進一步說明,放射性同位素與能辨識PSMA的藥物分子結合,藥物分子自行尋找癌細胞並與其結合,接著由放射性同位素殺死癌細胞,可精準攻擊腫瘤;與傳統放療相比,可避開周遭正常組織、減少副作用。研究顯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病友接受「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鎦-177治療」,疾病惡化風險降6成、整體死亡風險降低近4成。不過要注意的是藥物也會進入骨骼,可能影響造血功能,因此治療期間醫師會留意患者血球是否有變化,並適時調整療程,但患者對此通常沒感覺。
2族群建議進行PSA檢查 有症狀應盡快就醫
查岱龍理事長也呼籲,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攝護腺癌第四期確診率成功降至5%,進行PSA檢查也不代表就是要手術,而是根據結果決定後續的診斷和治療。吳俊德院長也指出,目前PSA檢查在台灣尚未列入公費篩檢,建議男性民眾出現排尿相關症狀應盡快就醫,醫師會為其安排篩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