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中高齡「壯世代」健康備受關注。針對中風後常見的跌倒與意外傷害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近期在國際期刊《Heliyon》發表研究,證實中醫針灸可有效降低中風患者的意外風險,為神經康復提供新方向。
大型世代研究:中風患者針灸有助降低意外風險
該研究為全國規模的世代研究,追蹤超過十萬名新診斷中風患者長達六年以上,分析針灸治療與跌倒、車禍等意外傷害的關聯。結果顯示,接受針灸治療者每千人年意外傷害發生率僅10.2件,顯著低於未接受治療組的15.8件。即使校正共病、安眠藥使用等變項後,針灸治療者的意外風險仍降低達26%。
林舜穀醫師指出,針灸可提升患者的平衡與行動能力,且效果不限於年齡、性別或病情輕重,顯示其在中風康復照護中的普遍適用性。他強調,這項成果彰顯中醫介入在壯世代健康促進與失能預防上的潛力,未來中醫將在延緩老化與促進自立生活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三大穴位刺激 穩步防跌好輔助
為協助中風患者強化平衡、預防跌倒,林舜穀醫師也分享三個可在日常保養中自行刺激的關鍵穴位:
-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可穩固下肢肌力與本體感覺,有助「腳踩穩地」。
- 耳門穴:位於耳珠前方凹陷處,有助調節前庭功能、改善暈眩,讓患者「頭不暈」。
- 梁丘穴:大腿前側膝蓋上方三指處,刺激後能強化膝部穩定性與步態協調,幫助「邁開步伐」。
林舜穀醫師也建議搭配簡單平衡訓練,如「扶牆單腳站立」、「雙腳併攏閉眼站立」等,強化下肢肌力與本體感覺,搭配穴位保健,有助降低意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