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實際人數恐被低估!4大症狀揪出隱形患者 「久咳不癒」最易被忽略

氣喘是台灣相當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果未獲得良好控制,可能會急性發作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

氣喘是台灣相當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果未獲得良好控制,可能會急性發作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

氣喘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普通過敏或感冒,導致診斷延遲,而且實際氣喘患者數可能有被低估的情況。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表示,根據2022年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顯示,氣喘約占全台總人口的10%,不過從2000-2007年健保資料來看,實際上成人盛行率應該是11.9%左右,20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則為15.7%左右,這些數據的差異反映出氣喘診斷率不足,實際潛在人數其實更高。

為提升氣喘診斷率與患者照護品質,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與台灣分級醫療健康長照促進學會合作進行「氣喘疫起篩」計畫,特別針對基層診所患者進行氣喘四大症狀篩檢,提高篩檢率、診斷率,幫助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氣喘未獲控制可能致命 有4症狀都應懷疑氣喘可能性

氣喘是台灣相當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果未獲得良好控制,可能會急性發作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不過民眾對氣喘的認知並不正確,常會認為自己只是過敏、感冒,而不是氣喘。廖文鎮理事長提到,像氣喘其實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不同,它不會一年四季都發作,而是有季節性的差異,通常春秋兩季最常發作,夏天是最少發作的時節,所以有些人到夏天就好了,不覺得自己有氣喘的問題。

另外,大部分的人對氣喘的印象就是呼吸會很喘或是有喘鳴聲(wheezing),但廖文鎮理事長指出,如果是輕度氣喘,不見得會有喘的症狀,可能要嚴重感冒才會覺得喘,所以大部分輕度氣喘患者都不會認為自己是氣喘,但其實有「反覆感冒、久咳不癒、喘、胸悶」等4情形都應懷疑可能有氣喘問題。

久咳不癒最易忽略 「氣喘疫起篩」助早期發現、治療

而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與台灣分級醫療健康長照促進學會合作進行的「氣喘疫起篩」計畫,就是特別針對有這4症狀的民眾進行篩檢。廖文鎮理事長表示,除了呼吸喘等明顯症狀之外,「氣喘疫起篩」將篩檢資格放寬,讓前往診所就醫的民眾有久咳情形就進一步來做檢測,透過尖峰吐氣流速計(PEF)、評分表或肺功能機等看看是否有氣喘問題。

廖文鎮理事長提到,在看診時發現很多患者其實有氣喘但他自己並不知道,其中「久咳不癒」的族群最常見,這也是民眾最容易忽略的症狀,透過「氣喘疫起篩」計畫,有助於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減少醫療負擔。

此外,「氣喘疫起篩」計畫對於基層診所也有幫助,廖文鎮理事長表示,基層診所站在醫療最前線,能夠藉由系統化篩檢工具、標準化流程,更早發現氣喘高風險個案,避免漏診或誤診為感冒、過敏等,並提升診斷能力、強化社區呼吸道疾病的管理。

治療應以「抗發炎」為主 減少發作、提升生活品質

不過,篩檢出氣喘個案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治療。過去,民眾對氣喘治療大多認為只要在發作時用短效吸入型氣管擴張劑就好,但廖文鎮理事長指出,氣喘治療應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因為氣喘就像放在爐火上燒的水壺,當水滾了就好比氣喘發作,這時使用氣管擴張劑其實只是在滾水中加入一些冷水讓它不滾而已,但底下的爐火還在,過一下子又會發作,可是吸入型類固醇主要效果為抗發炎,能移除爐火根源,降低氣喘發作的機率。

然而廖文鎮理事長表示,雖然吸入型類固醇對氣喘治療的效果、生活品質的維持、住院率降低等都有較好的幫助,不過一般人最能接受的治療方式仍是口服藥,而且患者的服藥順從性也會對氣喘治療造成影響,特別是輕度氣喘的患者,他們不一定會依照醫囑使用藥物,甚至連承認自己有氣喘都不願意。

未來將擴大計畫、持續推廣 幫助氣喘患者診斷及治療

因此,呼應2025世界氣喘日宣導主題「Make Inhaled Treatments Accessible for ALL 讓氣喘照護更普及」,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希望未來能將「氣喘疫起篩」計畫擴大,持續推廣吸入型治療的正確觀念,並建立資料庫追蹤以提升患者的順從度,而且不只治病,也希望治療生活品質,讓社會越來越健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