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腦中風患者會復發!3原則預防二次中風

這樣做判別急性腦中風:微笑(嘴角歪斜、臉不對稱);舉手(手部無力下垂);說你好(說話不清楚)。無法做到任一動作,快打119。

這樣做判別急性腦中風:微笑(嘴角歪斜、臉不對稱);舉手(手部無力下垂);說你好(說話不清楚)。無法做到任一動作,快打119。

腦中風是指突發的腦血管病變,造成腦細胞功能喪失。一旦中風,除了對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也會讓整個家庭陷入不安與焦慮之中。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及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攜手推出《腦中風長期照護衛教手冊》,提供患者及家人中風後的注意事項,以及中後期照護模式,達到減少失能、減少家庭經濟負擔、降低中風後併發症的發生及再住院率。

腦中風分期

腦中風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以及維持期。

  • 急性期(中風1週內):患者應在安全安靜的環境,例如中風專責病房接受專業照顧。並減低併發症之發生,如肺部及尿路感染,並依醫師建議盡早進入復健階段。
  • 亞急性期(2週~6個月):此階段為黃金復健期。許多研究都建議盡早復健對功能復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患者應積極在專業訓練下進行復健,設定合理的目標,嘗試進行日常活動(例如穿衣、吃飯等)。
  • 維持期(6個月):應持續配合復健及中風預防,並注意認知功能及情緒。此時,約有四成的患者可能因肢體痙攣所困擾,一旦發生,可諮詢相關專科醫師,接受正確的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如何預防再次中風?

腦中風患者約有三分之一在慢性追蹤期間會再次中風。根據統計,中風過的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為正常人的九倍之多。

  • 避免中風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律不整、抽菸、喝酒、肥胖等。
  • 瞭解中風病史:知道自己中風類型(出血或梗塞)與部位、中風發生機轉,選擇最適合之藥物作治療與預防。
  • 建立良好習慣:規則服藥,定期追蹤、良好生活習慣與健康管理。

這樣做判別急性腦中風

微笑(嘴角歪斜、臉不對稱);舉手(手部無力下垂);說你好(說話不清楚)。無法做到任一動作,快打119。

圖片資料來源:《腦中風長期照護衛教手冊》

腦中風急性期後之出院準備

腦中風急性期穩定後,患者可返家在熟悉的環境接受持續性的照護。返家照顧有許多益處:降低住院焦慮、避免因長期滯留醫院引起相關合併症、減少住院費用、及照護者往返醫院的舟車勞頓。

  • 門診復健:
    患者及照護者須定期往返醫院接受復健,進行功能評估和中風預防。醫療團隊會針對患者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討復健計畫並追蹤治療成效,使患者可以早日康復。
  • 居家醫療/護理及長照服務:
    居家醫療/護理:中風後有管路及不良於行之患者,出院前可照會「居家醫療及護理團隊」進行居家定期訪視。訪視內容包括更換管路、醫療診察、開立檢查及藥物。

長照服務:長照服務在出院前照會出院準備服務個管師,評定失能級數以設定長趙服務時數。長照服務內容依個人需求而定,其中包括居家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可依照醫囑,到府指導復健技巧及居家生活功能之矯正,以達能之目的。

  • 門診復健:

一般住院模式:是指在同院或他願繼續住院,執行一定強度的復健。單次住院天數為數週不等。

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PAC):

參加資格:

  1. 急性腦中風發作後一個月內之患者
  2. 醫療狀況穩定
  3. 中度至中重度功能障礙(MRS:3-4)
  4. 具積極復健潛能(具備基本認知、學習能力與意願、具足夠體力、具足夠家庭之系統者、能主動參與復健治療計畫為佳)

符合資格之患者將轉至承作醫院,進行3-6週的高強度復健計畫,幫助重拾功能。

  • 機構式照護(例如:護理之家)

照護對象為日常生活上需要協助或是存留管路的患者,通常由護理人員及照服員偕同照護患者。目前台灣的護理之家主要有兩種型態,一為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另為獨立型態的護理之家。是否提供復健服務因各家的人力配置及設備而異。

資料來源:《腦中風長期照護衛教手冊》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健康專輯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