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介護在台灣少一味?
在台灣的”自立支援介護”是2011年林金立先生積極從日本引進並積極推動。就方法上來看,亦追隨日本以「自立」為目標,倡導照護「3 不」與「4 要」:「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以及「飲水、食物、運動要充足,要正常排便」,旨在提升照護品質,協助長輩提升自主生活能力,降低照顧者的長期負擔。然而,具體實踐上「台灣的自立支援介護似乎少了一味」,洪教授有感而發地說。
那一味究竟是什麼?洪教授分享,1947年日本開始實施憲法,第13條明示『全國公民任何個人皆被尊重』;而保障個人被尊重的同時也有義務保障他人的尊嚴。因此,可以說「自立支援」是以自立為初始,以保障尊嚴為目標。2016年經日本失智症研究專家竹內孝仁教授的建言,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更明示以自立支援介護,預防重症化,推動長輩回復尊嚴的生活。
在日本,自力支援介護的執行不只有「3 不」與「4 要」,更重要的是推動能力回復復健(Function Recover Care)。竹內孝仁教授所創的「自立支援介護 • Power Recover學會」即包括能力回復復健在內。
洪教授強調,其實,老年人不必追求精神或社會自立自主,只要讓他們的行動能力回歸日常生活活動(ADL),他們就可以重新獨立,改善生活。當日常生活活動可自立自主時,購物和烹飪等與生活相關的日常生活工具活動(LIAD)也可以自主,相對的生活品質(QOL)就會提高,可以說獨立自主就是個人尊嚴的展現。
不只要有尊嚴 還要高質量的生活
能力回復復健是台灣尚須努力的,能力回復復健是針對高齡老化的復健,是一種新的復健方法,旨在回復高齡者因老化或疾病而下降的身體和心理活動,提高獨立性,回復高質量生活(QOL)的生活。
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亞健康高齡者,對失智症、帕金森症、腦中風麻痺、腰痛或膝蓋痛也有不錯的成效,以帕金森氏症為例,有些情況大約在2週的能力回復復健,就可獲得顯著改善。
能力回復學會經指導高齡者能力回復復健發現,老年人越來越停滯的並不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而是需要激勵活化不常使用的肌肉。因此,他們利用為高齡者而設計輕負荷的機器訓練,移動全身各部位不常使用的肌肉,喚醒他們的「睡眠肌肉」,結果發現,他們輕鬆地行走能力獲得提升,體力也相對提高。不只如此,能力回復訓練對心臟的負荷低於「洗澡」,可以說幾乎沒有運動的風險。
此外,能力回復復健不只是運動和體力的改善,更可以帶來行為改變,當改善身體運動和減少疲勞,就會改變「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獲得自信同時促發行為改變,能力回復後,自然會增加長者外出社交和從事各式活動的動機。
簡言之,能力回復復健具備下列特點,同時也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
1.針對高齡老化設計的復健
2.為高齡者設計的輕負載的機器訓練
3.利用器材活化平衡所需要卻很少活動的肌肉
4.有效提升行動能力並改善行為
5.可加強自立支援成效及減輕照護負擔
6.預防重症並改善需要介護度
用最簡單的方法突破限制
其實,台灣在林金立先生積極推動自立支援介護下,已可看到具體成效。不過,不可違言,我國顯然比較著重於「照護」與「安養」,在失智症的改善、胃造瘻的經口飲食,以及基本要素的「運動」皆有待加強。如果住民的體力能確切提升,相信失智的改善、回復經口的攝食便指日可待。
資源的限制著實讓台灣自立介護少一味!在日本,自立支援介護在運動方面,不論是步行訓練、或輔助機器的重力訓練皆為一對一的人力配置。然而,當前國內照護人力短缺之際,無法立即實施推動。因此,謹此特別提供日本福岡淺木醫院的「復健回復力」以為參考。
淺木醫院係為心血管疾病的慢性醫院,病人以腦中風的失能長者居多,該院院長以維護長輩的尊嚴,極力推動復健返家自立自主生活為目標,便自行研發「起立─坐下」的團體復健法,效果相當卓越,非常值得參考。
以日本全國平均住院日數79.6±45.1,出院比64.3%;相較於淺木醫院則分別為47.5±28.1、78.3%優於全國平均值,統計上皆存在顯著意義。該院患者即便出院安然返家,依然平均一週二天返醫院的日照中心,繼續運動復健使成習慣。因為「起立─坐下」的運動簡單、在自宅亦可執行;而且,經費與復健空間所費相當經濟,實在是非常值得國內學習。國內有不少機關團體皆專程前去參訪,惟,隨行翻譯者若對該院並未完全了解之下,即無法吸取其精華真諦,則執行上便難免有落差,誠為可惜。
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洪玉珠 輔英科大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