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炎熱,也讓許多蚊蟲紛紛現身,但要小心,有時被蚊蟲叮咬不僅會皮膚紅腫、痛癢,還可以引起其他衍生傳染疾病,甚至誘發過敏反應。為了研討台灣常見造成皮膚炎的昆蟲叮咬問題,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與臺中榮總邀請開業皮膚科診所院長林仲醫師進行演講,其中包括台灣鋏蠓的中興大學昆蟲系杜武俊教授以及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策劃特展「我家蟲住民」的詹美玲博士等都參與其中。
曬衣服避開跳蚤寄居場所 避免跳蚤跳到衣被
事實上,像是常見的跳蚤就多寄生於貓狗及老鼠身上,跳躍的高度可達數十公分,包括小腿、腳踝等部位都可能是被叮咬範圍,因此曬衣服地點最好避開貓狗跳蚤寄居的場所,避免跳蚤跳到衣被的風險。林仲醫師指出,寄生在鴿子以及各種野鳥身上的禽蟎,多在晚上才出來活動,因此常使患者一覺醒來,身上就多了好幾個包。
戶外活動懷疑被恙蟲叮咬 應及早就醫治療
至於隱翅蟲雖本身不會傷人,但不小心到壓到蟲體或接觸到打死的蟲屍時,就會引起隱翅蟲皮膚炎,導致皮膚刺痛、紅腫、紅斑等症狀。林仲醫師說明,台灣常見俗稱小黑蚊的台灣鋏蠓,常把人叮的又紅又腫且奇癢難耐,因此在從事戶外活動時一定要做好防護,除了小黑蚊,尤其若是懷疑被恙蟲叮咬時也要及早就醫治療,避免引起全身性的恙蟲病。
水域旁被叮得全身紅腫 恐是「蚋」惹禍
不過許多人在水域旁活動時被叮得全身紅腫,都以為是小黑蚊惹禍,其實是另外一種叫做「蚋」的昆蟲叮咬所致。臺中榮總皮膚科陳怡如主任強調,通常蚊蟲叮咬皮膚炎大多會自行消退,除了使用一些止癢的藥膏後仍未改善,則應盡快就醫;症狀嚴重者,醫師會加上口服類固醇藥物來治療,若反覆出現也要了解並改善居家環境,才能避免蟲蟲危機再發生。